技术支持:致趣科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宜昌市第一中学 站长:XZY 校长信箱:ycyz0001@126.com 书记信箱:50411699@qq.com
鄂ICP备11018617号-1
2022-09-13 14:33:23
大家好,我是来自2107班的文宇轩,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古训如风德润身,修养若兰留香远。
在描写各类文人名士生平的古文中,我们似乎经常看见修养一词。这个词语好像远离了柴米油盐间的拘囿与爱,远离了“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的平凡,它仿佛只属于鼎食钟鸣的书香世家。但实际上,真的是如此吗?其实,修养一词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之中,存在于周围环境的潜移默化之中。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从孔融让梨,到黄香温席,从六尺巷到礼让街……无不让人称道,中国“礼”的基因薪火相传。在《孟子·离娄下》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修养是独属于中华文化语境下的,由道家文化所孕育出来的词汇。它体现在人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礼仪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对于礼为何物,梁晓声用四句话做出了精炼的总结: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古时大家席地而坐。孔子授课时,大家都坐在席子上。有一次孔子讲课时,叫曾子回答问题。曾子站起来,垂下双手, 毕恭毕敬的回答孔子的提问。此举为了表达曾子对老师的尊重。曾子避席,是为“敬师之礼。“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也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基本概念之一。人无礼则不生,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让我们讲礼仪,修昭质,让古训如同春风滋润我们的身心。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修养在如今的中国也有了不同的体现和阐释。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强调人的素质本位,提高国民素质也被定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素质现代化水平的提升。立足新时代,全国教育大会上,党强调“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把“品德修养”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素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是摆在第一位的,需要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新一代健康的价值导向。
那么,同学们,作为一中学子的我们该如何讲文明,做有修养的一中人呢?
做文明一中学子,要尽量将修养体现在我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上课铃声响后,自觉坐姿端正等待老师上课,宣布上课后,自觉起立向老师问好,有时校园内进出或上下楼梯与老师偶遇时,可以主动向老师行礼问好;在和同学的日常相处上,对于同学遇到的困难,学习上暂时的落后,给予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将尊重和修养贯彻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去,不对同学的衣着、相貌、体态评头论足,更不能给同学起侮辱性的绰号,嘲笑同学的生理缺陷;此外,在维护校园环境方面,平日留心保持校园整洁,不在教室、楼道、操场乱扔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注意不在黑板、墙壁和课桌椅上乱涂、乱画、乱抹、乱刻,爱护学校公共财物、花草树木,节约用水用电。对于骑自行车上下学的同学们,自觉将自行车存放在指定的车棚或地点,不乱停乱放。在食堂用餐时要排队礼让,不乱拥挤,要爱惜粮食,不乱倒剩菜剩饭。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代表着一中学子的修养水平。
另一方面,修养的意义又不仅仅在于个人,对学校,而是对整个国家,乃至社会的影响。一个人良好的修养对周围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无穷的,如果每一个人都能营造良好的个人风气,就能推动,校风,民风,乃至社风的改善。躬逢盛世,我们应结合中华传统美德的“古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世风”,涵养好自身的道德修养,推动形成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使每一个青年人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以千千万万个青年人好风气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有自身文明修养之正,才有民风淳,国风清。如《淮南子》所言:“兰生幽谷, 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让我们以古训润身,涵养如兰之修养,扣好价值观养成的扣子,构筑起滋润修养、培育灵魂的精神家园。
撰稿人:2107文宇轩
指导老师:谈进、黄傲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