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支持:致趣科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宜昌市第一中学 站长:XZY 校长信箱:ycyz0001@126.com 书记信箱:50411699@qq.com
鄂ICP备11018617号-1
2024-04-26 10:19:18
自本学期三月开始,我校已经全面启动了“生动课堂”建设活动,正高、特级教师执教示范课与骨干教师执教研究课相结合,提炼并完善本学科生动课堂的实施路径,传承一中课堂改革经验,融合“生动课堂”的精髓,实现一中课堂改革的升级。
活动分为六个阶段,即示范引领阶段、常态课评比阶段、培训反思阶段、深化提质阶段、市级评审阶段、总结表彰阶段。
3月份完成第一阶段,即示范引领阶段,由12名正高特级教师执教生动课堂示范课,教研组全体教师集中参与听课、评课,提炼本学科生动课堂的实施路径,建立正高特级示范课、骨干教师研究课资源库。
必修下第六单元 《促织》 正高特级教师谭小红
谭小红老师上课心得
宜昌市提出的生动课堂,具备四个特征,即“价值驱动、内容联动、思维触动、学习主动”,此外,又提出了宜昌特色的四点要求,即“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这两个方面具有极高的相关性。因此,我们在思考打造自己的生动课堂时,应该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考虑。
就我这节课而言,“价值驱动”就是让课堂呈现出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促织》这篇文言小说通过对成名一家由悲而喜的命运变化,表现了封建专制带来的绝对权力对“人”的伤害。对“人”的关注和关爱,是我想通过这篇课文传达给学生的。本篇小说是整个单元“人与环境”主题下的一篇,表现的是环境影响并决定着人的命运,我把“内容联动”体现在了从历史记载到小说创作,从小说创作到不同版本的比较上。“思维触动”是我在本节课中着力最深的一点,两次比较其实就是让学生在不同中找出因由,在变化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主动”上主要是以学生的问题为先导,在师生对话交流中探讨问题。我设置了两个语文学科情境,一个是王士禛对《促织》一篇的质疑,一个是马瑞芳教授提出的版本之异。这两个情境构成了教学环节推进过程中的有效衔接。
生动课堂的创建,应该是和我们目前新课标新高考的方向是一致的。作为一名站在讲台20多年的教师,有时还是会有一些路径依赖,但我们都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每一节课都关系着孩子们的未来,他们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拥有怎样的价值观,形成怎样的思维习惯,都与我们今天的课堂有关。因此,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观课体会
去年的一次教工大会上,谭书记偶然谈到了她之前讲公开课《促织》时设计的主框架:“人变虫”。基于此探究变的必然性、虫的唯一性和人的悲哀。时隔两个月,听谭书记讲《促织》,才发现她又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教学设计。这堂课让我又有了新的收获:一节好课还源于真诚、成于学生。在推广“生动课堂”的背景下,究竟何为“生动”?我想,从谭书记的《促织》这节课中可以找到答案:“生动”是课堂开始时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的灵动思维,“生动”是是贯穿整节课的28次学生发言的生机勃勃,“生动”也是谭书记讲课时的步步深入、娓娓道来,“生动”更是课堂生呈现出来的教育最真实、最自然的状态。
语文组 张玉洁
必修下第六单元群阅读 正高级教师刘峻岭
刘峻岭老师上课心得
为了充分体现“内容联动”的要求,我选择了必修下第六单元做大单元联读教学。“价值驱动”,直接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经过多次思考,最后我把核心任务定位在“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上,这个问题既有深度,也避开了一些敏感话题。“思维触动”,体现于以解决一个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来逐步推动整节课的进程。我的教学设计最终以一个表格呈现5篇小说中社会环境的特点、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人生诉求、最终结局等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直接从表格中归纳出社会环境影响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人物也可以适应或者改变社会环境两个结论。在最后添加了一个针对主人公写一段话的“×××,我想对你说”的环节,以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主动发言的冲动。“学习主动”,主要体现在课堂的推进方式上。个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展示的模式在问题探究方面确实有先天的优势;但因为内容丰富、时间有限,第一个人物由我示范,第二、三个人物学生梳理,第四、五个人物以学生预习的优秀答案直接展示。这样既保证了教学环节的完整,又留出了后面内容分析的时间。
观课体会
刘峻岭老师的《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必修下第六单元联读》是一堂扎实落实“生动课堂要求”的示范课。从价值驱动维度看,刘老师循循善诱,从宏观层面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命运的走向,并在探讨中启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勇于对黑暗说“不”,为促进良性的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担当。从内容联动维度看,这堂课对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六单元的五个小说文本进行整合处理,以单元总结课的方式呼应大单元的教学思想,整个课堂既闪烁共性的人文主题的光华,又不忘点亮单篇的价值,多文本的共性与个性相映成趣。从思维触动维度看,刘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学生思维如春笋遇雨,拔节有声。从学习主动角度看,整节课3次大的讨论环节,共有32人次发言,学生有活动,学生占主动,学生愿表达,学生能表达,真正实现了“生动”。
语文组 李俊芳
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组合”正高特级教师林绍华
林绍华老师上课心得
创设情境要凸显实际、实用和实效。合理的问题情境创设,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活求知之欲,唤起好奇之心,让数学课堂变得富有诗意,使之成为“抛砖引玉,筑巢引凤”的桥梁。本节课将教材实例进行改编,以2024年欧洲杯为问题情境,首尾呼应,真正展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意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为了凸现生动课堂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向及问题接龙,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并逐步学会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预设思路决定出路,生成细节决定成败。好的数学课的标志之一就是学生喜欢、学生爱上。把数学课上得更有“灵动”性,我们永远在路上!
观课体会
备课充分,精益求精。40分钟完美呈现离不开课前的精心准备,林老师准确把握大单元教学要点,精心设计教案与课件,站位高,准备足。真正做到了备教材,备课标,备学生。准备充分,才能站稳讲台。
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课堂上林老师语句精炼,问题得当,板书优美。学生主动参与,高效学习;教师教态大方,逻辑清晰;师生相互促进,相互成就。
数学组 付盼
导数的应用 特级教师谭柱魁
谭柱魁老师上课心得
通过对解法的探讨和对比,以问题链导思,活动单导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抓住思维“冲突点”,感知数学,探究策略,激发学习兴趣。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式等多样化,讨论、合作、探究,氛围更灵动。
学生“动”是根本指向,教师引导学生“动”而“动”,随着师生和谐默契的“互动”,教学氛围也就“灵动”了。
我们应创造“学得主动、教得生动、氛围灵动”的理想课堂,让数学课堂更加鲜活、更具创造性和生命力。
观课体会
精益求精,做好每一份设计。无论是林老师还是谭老师,在设计课件和学案时,都极其注重公式的规范性、格式的正确性、排版的美观性。
推陈出新,做好每一次教学。林老师讲授的是组合新授课,类比排列数,将组合和组合数从大单元教学的角度进行设计,结合新的教学观,推陈出新,展示专家型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心存敬畏,做好每一次备课。谭老师和林老师作为特级教师,依然会认真备课、虚心交流、博采众长。虽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两位前辈依然在努力将这一门遗憾的艺术臻至完美。
数学组 谭势威
选修3U3reading and thinking 正高级教师潘琴
潘琴老师上课心得
环境保护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何让这一话题真正触及灵魂?我相信心动才会行动。导入环节,我通过播放三段一中校园生活的小视频(黑天鹅、黑猫警长、闲庭信步的小鸟),让学生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然后画风突转到一只北极熊的死亡,形成鲜明的对比,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引起学生的共鸣。
如何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绘制思维导图)?我相信教师的示范引领。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思维导图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北极熊式、组织架构图、推理式),引导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形成思维的闭环。自然而然的引导更能水到渠成!
家庭作业设计了不同的梯度,从个人的改变,延伸到对家庭和社区的辐射作用。因为我相信教育不仅仅在课内,更在课外!
观课体会
潘琴老师的读思课设计精美、气氛热烈、亮点频出,是对“生动课堂”的完美诠释。
本节课以核心素养目标为导向,充分挖掘文本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多样问题梳理了文本内容,学生参与了听、看、思、说、写等感官活动,凸显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最大亮点:一、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北极熊死亡的原因,并手绘温室效应的思维导图,构建了相应的知识体系,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二、课后作业新颖独特,即践行“日行一善”,为学校、家庭和社区做力所能及的小事,是对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教学目标的延伸。
课堂延续潘老师的一贯作风——严谨细致,精益求精、风趣幽默。精美的课件,自制展示校园优美生态环境的导入视频以及“黑猫警长”“黑天鹅”的频繁出镜,给课堂增添了亲切感,渗透设计者的良苦用心和敬业态度,值得我学习。
英语组 吴巧玲
英语必修第二册Unit 4 History and Traditions Reading for Writing 正高特级教师朱学恒
朱学恒老师上课心得
我选择“History and Tradition”的课题以及颇具挑战性Reading for Writing的课型,提炼出“以读输入,以写输出,教学评一体”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度高、参与面广。教学各环节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主题明确的写作活动中写有所思,写有所练,写有所获。用生动的课件让信息技术和教学实效性融合,让了解爱尔兰风光和发现家乡美景融合,让英语听、说、读、写学习和品味中文之美融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呈现“生动课堂”。
观课体会
朱老师一贯的风格: 从容、 淡定、 挺拔、 潇洒。给我们的感觉是: 沉醉、 享受、 仰慕、 佩服。
朱老师的这堂描写最喜欢的地方的写作课,以一个展示爱尔兰风景的视频开头,一下子把学生的探索兴趣调动起来,然后学生在“动脑”(如回答问题)、“动口”(如翻译句子)、“动手”(如现场作文)的过程中收获了这类写作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让学生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如展示作文,学生展示的作文都非常棒,句型丰富,用词考究),使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有效地“动”起来了!
朱老师的课就像一壶老酒,底蕴醇厚,回甘绵长,味道好得很!
英语组 罗凤英
高三作文讲评 正高级教师高万英
高万英老师上课心得
这次备课、上课的经历,对我而言是一次宝贵的自我提升和反思的机会。基于核心素养目标的导向,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将有关写作的知识点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展现出来,力求有效达成价值驱动,内容联动,思维触动,学习主动的教学目标。我相信,教育的最高境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智慧和灵魂的碰触。我希望这节课不仅仅是一堂生动的作文课,更希望能够藉此传达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态度,一种对生活的感悟。用知识和智慧点燃学生内心的火焰,引导他们去探索这个世界的无限可能,是对生动课堂最完美的诠释。
观课体会
高万英老师的这堂课以十个靓丽的形容词开场,学生积极动脑,并在顿悟10个形容词的首字母能构成高老师的姓名之后露出明亮的微笑,一旁听课的我也不由自主的跟着学生一起嗨了起来。正当我倾听着高老师对于构成好的写作的要点的讲解时,一声悠扬且霸气的“listen to me”抓住了所有人的心弦。接着高老师便把这节课学生需要学习的句子结构融入进5句说给学生的心里话里。随着5句心里话—一展开,学生不仅对相关句子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高老师有了更深的情谊。不论是激发学生随着音乐节拍 rap 出6句7字箴言,还是组织学生润色考场作文,更或是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给最喜欢的老师写一封 thank-you letter以及学生之间生动精彩的 peer assessment,高老师一直完全信任学生。她投向学生的目光都是充满鼓励和爱意的。整节课张弛有度,通过层层推进的教学活动形成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动态闭环,给高三的学生带来了扎实的万能写作金句。
高老师在第一句心里话里这样对学生说到:Never in my wildest dream have I imagined encountering you in the last year of my teaching career.(我从来没有想到会在工作的最后一年遇到可爱的你们)
在这里我也想说,高老师,我也没有想到会在您即将退休的日子里我还能像我刚入职时那样听到您独一份的课!高老师、潘美眉还有朱sir,你们真的很飒很耀眼,真不愧是我们一中所有英语人的梦中情师!
英语组 陈丹梦
蓝图绘就正扬帆,重任在肩启新程。趁着全市中小学“生动课堂”建设推进会在我校举行的春风,全体一中教师将求真务实,谱写宜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